新舊融合:洪宜玲活化老市場,建立社區新連結
文.楊敏加
➢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洪宜玲_攝影/簡子鑫(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)
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洪宜玲,是場域活化與再生、文化和在地實踐的箇中翹楚,更是新富町文化市場再生的重要角色。
洪宜玲進入基金會16年,她的專業養成自大學的景觀建築科系,在接觸社區營造後,開始反思空間營運與管理,同時因為發覺自己熱愛與人接觸,決定透過活化閒置空間,回應她所看見的城市困境,也進一步攻讀藝術管理取得碩士學位。
透過對話,慢慢與周邊攤商建立關係
新富町文化市場,是藏身於萬華區巷弄中的日式古蹟建築,隨時代更迭而沒落。當年北市市場處將攤商收回後,2006年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,2016年委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進駐經營。
但在剛開始進入市場時,攤商的拒絕和不了解,造成洪宜玲及團隊很大的挫折。原因在於,基金會做的事與攤商本身在意的事,並沒有產生交集。花了近三年的時間,團隊透過對話交陪,才慢慢建立起與周邊攤商的信任關係。
洪宜玲說,萬華是為一個老城區,地方社群的連結,必須經過實際落地的田野調查,才能了解傳統市場及此文化空間如何互動運作與共生。基金會進駐後的任務,就是先梳理攤商在地的知識和歷史,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空間再造,促使更多人理解臺灣傳統市場發展、運作型態和文化價值的豐富性。
2018年,忠泰與藝術家陳永賢合作肖像攝影展覽《新富町-庖廩之所》,透過錄像創作,述說新富市場及東三水街市場的攤商故事,同時藉由攝影方式展現攤商們的自信。當展覽開幕,攤商們走進展場,驚見自己的影像躍然作品上,通過創作的凝視, 逐漸對自己在市場的工作產生認同。
傳統市場是知識的寶庫
另外,新富町文化市場也作為飲食教育的場所,用導覽、料理課程與工作坊體驗的方式,帶領越來越多人認識帶東三水街市場。「傳統市場是在地知識的寶庫。」洪宜玲說,在團隊多年的努力下,攤商也逐漸卸下心防,進而信任並支持忠泰基金會。
和市場攤商的互動,也為洪宜玲帶來地方的歸屬感。「覺得在這裡,工作不只是工作,而是真實的情感關係,與生活交織在一起。」洪宜玲說。
不過,洪宜玲身兼母職,在工作與家庭間奔波,偶感到分身乏術。儘管如此,維持回家煮飯、陪孩子入睡前的閱讀習慣,是她在家庭上盡心的堅持。洪宜玲也感嘆到,自己曾經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假日把孩子帶在身邊出席工作場合上的活動,卻被年輕同仁私下抱怨和指責,這讓她感到十分受傷,「覺得職場環境對於女性工作者,有時候不一定有這麼大的理解與包容。」
努力打造性別友善的職場文化
於是,在場域運營洪宜玲也推動性別友善的職場文化,在初始空間規劃時,設置哺集乳室,同時給予同為女性同事的心理支持與工作彈性。
提到新富町文化市場未來的規劃,洪宜玲表示,團隊正積極爭取九年契約期滿後的營運權,也設法提升場館收入來源以健全場館運營,未來會持續探索、爭取其他空間經營的可能性。
對於想進入NGO工作的年輕人,洪宜玲建議,要對工作領域想學習的事物有明確目標,並具備強烈的主動性,同時鼓勵年輕人「不要害怕工作過程所遇到的障礙,這些都將會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歷練和挑戰。」
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-新富町文化市場
➢東三水街市場(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)
➢市場攤商(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)
➢《一口新富》常設展(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)
➢新富町文化市場中央天井(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