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偏見的束縛:張芷怡協助精神障礙者融入社區
文.林聖馨
➢康怡康復之家的主任張芷怡(張芷怡提供)
萬華區西園路二段,大馬路旁騎樓下,玻璃窗後身著黑色長裙的女子,正坐在板凳上與居民聊天,露出坦率開朗的笑容,她就是康怡康復之家張芷怡主任。
實習時與精神科的邂逅,埋下融入社區的種子
張芷怡護理系出身,實習期間參與精神科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性會談,對訪談與傾聽帶來的安全感、人性,留下深刻印象,埋下了服務身心病友的種子。
張芷怡接觸的病患大多是經遺傳患病,連帶無法獲得良好社經地位,即使經過急性病房的治療,出院後仍可能因貧窮而與社會有隔閡,因而被貼上「需要救濟」的標籤,更容易遭受誤解。
「他們即使離開醫院,仍無法擺脫困境,」張芷怡說。於是她轉向社區,以亦師亦友的方式為病友提供支持服務,幫助他們融入社區。
張芷怡將住在康怡的精神障礙者稱為「住民」,協助住民恢復生活自立,就是康怡的使命。她相信,只有當住民們實現自立和自尊,找到生活的意義與價值,才能真正回歸社會。
在愛與尊重中重塑人生的溫馨家園
住民們的思考方式與常人不同,更需要被傾聽,因此,張芷怡每週都會召集所有住民,共同參與溝通與討論,讓每個住民分享當週遇到的大小事。住民藉此在康怡學會了,如何表達自己、接納別人,尋得自己的價值與尊嚴。
「每一位住民的成長都是康怡康復之家最大的成就,」張芷怡希望,自己能陪伴住民們走過挑戰,迎接新生,讓康怡康復之家成為充滿愛與希望的地方。
張芷怡還積極促進住民與社區的深度融合。她鼓勵住民走出康家大門,探索廣闊的社會,參與社區活動,並與社區居民建立深厚的友誼。
站在對街看向康怡之家,牆壁不是冰冷的磚瓦,而是透亮的玻璃窗,讓大眾與住民可以清晰地看到彼此。張芷怡希望打破大眾對精神障礙者的偏見,也讓住民感受到來自外界的溫暖與支持。
跨越困難,展現堅韌
來到康怡的十年間,張芷怡的情緒,也一度受住民狀態影響,但她越挫越勇,透過更多的陪伴,協助住民復能。她期望在自己和康怡的陪伴下,住民有朝一日找到希望與勇氣,進而自我實現。
在康怡之家這個如家般溫馨的港灣中,每一個住民都在愛與尊重的氛圍中重塑人生。他們不再是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,而是擁有尊嚴和價值的個體。
張芷怡期盼,住民們能夠持續與社會互動,深耕於社區。在張芷怡和社工師的共同努力下,這裡就是住民重新出發的起點,讓他們在愛與支持的翅膀下展翅高飛,迎接未來的每一天。
➢張芷怡與康家住民在青鳥盃運動會(台北市精神障礙朋友運動會)(張芷怡提供)
Comentarios